《比较水的多少》是一年级下册《水》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的基本性质(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可流动)的基础上,引导探究生活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哪个容器盛的水多?怎样去比较?教学重点是学生能设计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并实施。教学难点是提炼“比较需要同一标准”的思想方法,并能想办法利用标准小杯制作刻度杯。本课虽没有对应的科学知识目标,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却很有效。
在比较中让学生经历思维的发散与集中
1.创设情境,引发思维冲突
故事情境:嘉嘉让水
周末,嘉嘉和爷爷、奶奶还有妈妈一起去旅游,一家人口干舌燥。
(1)嘉嘉决定将1号杯和2号杯(第一组)中水多的给爷爷喝。比较哪一杯水多(出示两瓶水,瓶子相同,水位不一样)。
(2)嘉嘉决定将1号杯和3号杯(第二组)中水多的给奶奶喝。比较哪一杯水多(再出示两瓶水,水位相同,瓶子粗细不一样)。
(3)嘉嘉决定将1号杯和4号杯(第三组)中水多的给妈妈喝。比较哪一杯水多,并说明理由(再出示两瓶水,水位不同,瓶子粗细也不同)。
第一、二组水的出示:一年级学生能依据生活经验及数学学习基础作出判断,其中暗含比较标准;第三组水的出示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他们各执己见或无法确定,借此引发学生的证据意识。
2.想方设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为了解决思维冲突——到底哪杯水多?教学中,教师为每个组准备了1号杯和4号杯,鼓励并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的发散过程——想出不同的方法去比较哪个容器装的水多。为了支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供各种实验材料。该环节要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发散。有常规的比较方法,如把水倒进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去比较;用记号笔在前一个杯子上做记号,倒空后将另一杯再倒入,依据记号去判断;用称量的方法等。也有教师都可能想不到的方法,如分别把水灌入玩具枪,看最多能打出几枪。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发散性很强。
教师尽量提供每种方法需要用到的材料,供学生选择,经实验验证后进入汇报环节: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结果是否一样?谁多?教师依据大家的比较结果小结:懂事的嘉嘉将水多的4号杯给了妈妈。
3.总结归纳,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方法作为重点和终极目标。此次教学,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深入钻研和分析后认为,该活动的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方法上,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对比方法,找共同点(思维的集中)并提出问题:比较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用这些方法比较时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了一个标准来进行对比。至此完成思想方法的提炼——“统一标准”。
在比较中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的发散过程——想出不同的方法去比较哪个容器装的水多。并从这么多的方法中提炼出共性,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这一提炼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很关键:要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发现把水倒入相同杯子比的是高度;用称量的方法时比的是重量……最后由教师告诉学生,高度、重量、水流的时长等都是每一次比较时我们选用的一个标准。
经过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比较深刻的体验:比较时只要统一了标准,就能简单明了地进行,就可以轻松地知道谁多谁少。
在制作中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迁移与应用
1.设计问题,引发思维的再冲突
在解决了上一轮的思维冲突后,教师提出新一轮的问题:你能想办法知道4号杯的水比1号杯的水究竟多出多少吗?
学生可能会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如可以用喝的办法,每杯多少口可以喝完。宝贵的经验只要教师稍稍引导就可以架设出一座桥:从生活经验到严谨的科学方法。
出示一个小杯子(一杯相当于一口),思考用它能比较水的多少吗?可以怎么做呢?
学生普遍能想到用小杯子装水,看看各能装满几小杯,最后再来比多少。依据教学时间,教师可演示该过程。
然后提问:这种方法能比较水的多少吗?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教学中,学生能用数学的方法算出4号杯比1号杯的水多了这样的几小杯;也会发现操作麻烦、费时,容易将水洒出来。
这是承上启下的一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再想出一种能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二是为后面刻度杯的制作作出铺垫。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扶持下更上一个台阶。
2.任务驱动,培养思维的迁移应用能力
提出任务:要是能有一个杯子,将水一倒进去,就能知道是倒了几小杯水,那就更方便了。你能想出办法吗?
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基本能想到解决办法:往杯子里每倒一小杯就做一个记号就行了。然后提供材料让学生完成刻度杯的制作。
学生制作完成刻度杯后,教师出示装了水的5号杯,让学生用自制的刻度杯操作,判断5号杯的水比4号杯的水多了多少,让学生亲身体验操作的简单方便,还可以快速比较水的多少。教学的最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刻度杯及用途。
学生发现了上一方法的不足,也很期待有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结合之前在水杯上做记号比较水的多少的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刻度杯的制作关键:装满一小杯水倒进大杯里,在水面处做记号。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制作后,再用自制的刻度杯去比较水的多少,体验了“设计→制作→应用”的成就感,且为后面学习量筒的使用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将学生的思维迁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湖南省湘潭市九华区和平小学(411201)
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年3期
湖北教育·科学课的其它文章“寻找创新小人才”活动征集启事不曾止步的天文达人创新火种点燃每一个细胞留守儿童问鼎发明大奖独特好奇心 持续创新梦玩具中的科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