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 (佛教)

地狱 (佛教)

不同佛经中,对地狱的类型和数量有种种说法,有说四、乃至于六、八、十、十五、十八、三十、六十四,到无量无边等等,而都标榜为佛说[3]。

同一经典甚或会兼收两种或三种不同说法,像《长阿含·世记经》并列三种说法[5]:

(1)首先叙述两大金刚山(周绕世界之铁围山)内,有八大地狱及其各所附属的十六小狱,

(2)接著说两山内有十寒地狱,

(3)末尾又提及阎罗王掌大地狱及其十六小狱。

但这三说在其它佛经之中,却可能各自独立,分别出现。

综合而言之,捺落迦有所谓“四类十八地狱”,四类即八大地狱(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游增地狱)、孤独地狱(不在地底,而是在河畔、山顶、旷野,随著死者业报,临时出现)。其中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属于根本地狱,为上下纵贯的八大炎热地狱,以及四方连横的八大寒冰地狱[6][7]。

十八地狱

编辑

失译的《十八泥犁经》[8]把十八地狱分为两大类,在地底下的八火狱(先就乎、居卢倅略、桑居都、楼、旁卒、草乌卑次、都意难且、不卢都般呼)和位于天地边际的十寒狱(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渠、末头干直呼、区逋涂、沈莫)[9]。

《长阿含·世记经》述位于世界尽头地两大金刚山(轮围山)内,有八大地狱,接著说二山中间又有十寒地狱,合为十八地狱,中有阎罗王宫[5]。

印顺法师以八大地狱(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游增地狱)、孤独地狱,前十六后二而计为十八地狱[6]。

八大地狱

编辑

等活地狱(梵语:Saṃjīva或Sañjīva;巴利语:Sañjīva,更生),又名想大地狱[10]

黑绳地狱(梵语:Kālasūtra;巴利语:Kālasutta)[11]

众合地狱(梵语:Saṃghāta;巴利语:Sanghāta,堆压、聚磕)[12]

叫唤地狱(梵语:Raurava;巴利语:Roruva或Jālaroruva,叫唤)[13]

大叫唤地狱(梵语:Mahāraurava;巴利语:Mahāroruva或Dhūmaroruva,大叫唤、大号叫)[14]

焦热地狱(梵语;巴利语:Tapana,烧炙、烧热)[15]

大焦热地狱(梵语:Pratāpana;巴利语:Patāpana或mahātāpana,大烧炙、极烧热、极炎热)[16]

无间地狱(梵语:Avīci;巴利语:Mahāvīci,阿鼻)[17]

此八大(热)地狱名称,出现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本生经》的义注,传为法藏部所诵的《长阿含·世记经》,《杂阿含1244经》,《增壹阿含经42品2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天譬喻(英语:Divyavadana)》[18][19]等等,由于此处猛火烧然,而受极热苦迫。

犊子部《四阿鋡暮抄解》(三法度论)和《立世阿毘昙论》,又说等活黑绳二狱中间,其有地狱名曰大巷地狱(大市狱),如大市巷,而说九火狱[3]。

《修行道地经》所言八火狱则为“想(等活)、黑绳、合会(众合)、铁叶(asi-pattra-vana,剑叶林)、沸灰(kṣārôdaka-nadī,灰河)、叫唤、大叫唤、阿鼻摩诃”[3]。

八寒地狱

编辑

具疱(梵语:Arbuda;巴利语:Abbuda,頞部陀、頞浮陀、厚云)地狱

疱裂(梵语:Nirarbuda;巴利语:Nirabbuda,尼刺部陀、泥赖浮陀、无云)地狱

阿吒吒(梵语;巴利语:Aṭaṭa,頞唽吒)地狱

阿波波(梵语:Hahava或Apapa;巴利语:Ababa,臛臛婆)地狱

阿睺睺(梵语:Huhuva或Hahādhara;巴利语:Ahaha,虎虎婆)地狱

青莲(梵语:Utpala;巴利语:Uppala,郁波罗、嗢钵罗、优钵罗)地狱

红莲(梵语:Padma;巴利语:Paduma,波特摩、钵特摩、钵头摩)地狱

大红莲(梵语:Mahapadma;巴利语:Mahāpaduma,摩诃波头摩,摩诃钵特摩)地狱

此八寒地狱名称出现于杂阿含1278经[20]、《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玄奘所译《俱舍论》以及《顺正理论》,由于位在世界边缘,日月不照的极寒之处,而受冰寒之迫[21]。

在真谛所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说此八种为“頞浮陀、尼剌浮陀、阿吒吒、阿波波、沤喉喉、郁波罗(青莲)、波头摩(红莲)、分陀利柯(Pundarīka,白莲)”,《大智度论》的另一说为“阿浮陀、尼罗浮陀、阿罗逻、阿婆婆、休休、沤波罗、分陀梨迦、摩呵波头摩”[22],大乘涅槃经则说“阿波波地狱,阿吒吒地狱,阿罗罗地狱,阿婆婆地狱,优钵罗地狱(青莲),波头摩地狱(红莲),拘物头地狱(Kumuda,柔毛睡莲),分陀利地狱(白莲)”。

另有经论列十寒狱,如:

《十住毘婆沙论》:“又于寒冰地狱:頞浮陀地狱、尼罗浮陀地狱、阿波波地狱、阿罗罗地狱、阿睺睺地狱、青莲华地狱、白莲华地狱、杂色莲华地狱、红莲华地狱、赤莲华地狱(Kumuda?)[23]。”,一作“阿浮陀、尼罗浮陀、阿波簸、阿罗逻、休休、郁钵罗(Utpala)、拘勿陀(Kumuda)、须曼那(Sumana)、分陀利(Pundarīka)、钵头摩(Padma)”[22]

《长阿含·世记经》:“厚云,无云,呵呵,奈何,羊鸣,须干提(Sogandhika,香睡莲),优钵罗(青莲),拘物头(柔毛睡莲),分陀利(白莲),钵头摩(红莲)”

《十八泥犁经》说:“乌竟都(Arbuda)、泥卢都(Nirarbuda)、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渠(Sogandhika)、末头干直呼、区逋涂(Kumuda?)、沈莫”。

《立世阿毘昙论》以及犊子部《四阿鋡暮抄解》:“一名頞浮陀。二名涅浮陀。三名阿波波。四名阿吒吒。五名嚘吼吼。六名郁波缕(青莲)。七名拘物头(柔毛睡莲)。八名苏健陀固(Sogandhika)。九名分陀利固(白莲)。十名波头摩(红莲)”。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相应部》(6相应10经)《增支部》《经集》等圣典中提及十种寒狱,顺序为“Abbuda、Nirabbuda、Ababa、Atata、Ahaha、Kumuda、Sogandhika、Uppala、Pundarīka、Paduma”[18]。又小部经集、藏外文献Lokapaññati,亦有列出,次序有异[22]。

别译杂阿含276经所列寒狱为六种:阿浮陀(Arbuda)、尼罗浮陀(Nirarbuda)、呵吒吒、睺睺、莲华(Padma)、大莲华地狱(Mahapadma)[20]。

游增地狱

编辑

依《中阿含》以及《中部》天使经所记载,阎罗王掌管地狱。诘问罪人后将其交付狱卒,送入四门大地狱(巴利语:mahāniraya)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增支部》义注,注解此大地狱(mahāniraya)又常被称为阿鼻地狱。注释书中,又有将十寒狱视为从属于此大地狱的说法[18]。大地狱的众生,受苦完了,从每一门出来,尚要“周遍游历”馀地狱,所以称为游增[6]。

据中阿含《天使经》,出此大地狱外,依次要入馀五狱受苦[24][25],计有:

煻煨(梵语;巴利语:Kukkula,热灰、峰岩)地狱,

尸粪(梵语;巴利语:Gūtha [或:kuṇapa])地狱,

剑叶林(梵语:asi-pattra-vana;巴利语:Asi-patta-vana,铁鍱林、刃叶林)地狱,

铁刺林(梵语:ayaḥ-śālmalī-vana;巴利语:Simbali-vana,绢绵树林、铁剑树林、铁设拉末梨林)地狱,

灰河(梵语:kṣārodaka-nadī或kṣāra-nadī;巴利语:Khārodaka-nadī,咸河、烈河 [即:鞞多梨尼河(英语:Vaitarna River (mythological))])地狱[26]。

在顺正理论及俱舍论等北传论书中,又增列“刀刃路”(梵语:asi-dhārā),并把该处与“剑叶林”、“铁刺林”,合并为“锋刃”增(梵语:kṣuradhārā)。如此一来,从煻煨增,经中途两增,再到灰河增,计为四增,东西南北四门各安四增地狱,就有十六游增地狱[27][6]。《修行道地经》中,附属于阿鼻地狱的小地狱,前二与俱舍论等相同,后二名为烧炙、烳煮,各安于东西南北四门,而为十六[28][3]。

此大地狱四门外入小狱之说,又可见于《中部》、《泥犁经》、《五苦章句经》、增壹阿含32品4经、增壹阿含51品8经、增壹阿含42品2经等[29][3]。

若据法藏部所诵的《长阿含·世记经》,其中提到阎罗王所掌管的大地狱外,尚有十六小狱,或许是指该世记经八大地狱各自的附属小狱,从黑沙狱,至寒冰狱,计有十六。每一大地狱,皆附有此十六小狱[5][3]。《增壹阿含经42品2经》亦有记载十六小狱名目,从优钵(Utpala)狱,至热铁丸狱,与长阿含所记名称,多有不同[30]。

若依《大智度论》则说此十六小地狱为八寒冰八炎火,以八寒地狱,再间以从炭坑狱,至铜橛狱的八种炎火小地狱,而成十六。八寒地狱在此论,反被视为附属于八大地狱的小地狱[31]。《十住毘婆沙论》以附属于八大地狱的眷属地狱为八小地狱,其名从炭火至咸河[3]。

综合言之,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此热地狱的眷属小地狱。若八大地狱,都再安立十六小狱,如此一来,就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狱。再加入根本之八大地狱,则大小总成一百三十六地狱[6]。另一种类型则是只在阿鼻地狱的四门之外附属小地狱[29]。

孤独地狱

编辑

或位于四洲之中、江河山边,或位于地下、空中等处,不隶属于上记之各大小地狱。这不是众多和集一处,而是少数,或一或二的众生,由于个别业力招感,而临时发生[32][6]。佛经中似没提到此种类型的地狱,应为论师创见[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