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茶品命名时常冠之地名,如著名的蒙顶甘露、西湖龙井、祁门红茶等,而屯绿则不,它是以一方水土冠名的。
历史上的屯绿产地,范围很广。不过目前屯绿的主要产区在休宁、歙县、宁国、绩溪四县,以及祁门里的东乡等地。
这些茶乡所产的绿茶都途经“屯溪”集散和外销,因此统称“屯溪绿茶”,后又简称“屯绿”。
(凫绿精制厂旧址)
“屯绿”之制,法自松箩。
在过去,传统制茶多以蒸、碾、压、焙制作团茶、饼茶、锭茶、丸茶、龙团凤饼、研膏、蜡面。
到了明朝,为了发扬茶叶香气、滋味,才逐渐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
自此,制茶的技术也日益完善,到了明朝中期,已经有了杀青、摊晾、揉捻等工序,非常接近现代的炒青绿茶制法了,且当时新茶、名茶迭出。
(鲜茶叶)
隆庆年间(1567~1573年)徽州休宁创制的“松萝茶”,是安徽名茶中最早著名的炒青绿茶,也是全国名茶之一。
谁也不曾想到,松萝茶的创制,竟然成为“屯绿”产制的基础。
松萝茶通过精制,分离出特珍、珍眉、贡熙等花色,即是“屯绿”诞生。
当时的屯溪,每逢茶季,行、号林立,故流传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故乡”之民谣,还赢得“茶城”之誉。
(旧时制茶)
这里的深山峡谷、溪涧遍布、云雾缭绕,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其中又以“四大名家”:杨树林、杨村埠(bu)、骑马洲、下土坑,这四片洲地茶园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为出类拔萃。
什么是凫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屯绿的分类。
屯绿分为炒青、烘青两大类,其珍品有:特珍、珍眉、贡熙、秀眉、针眉等。其中又数产自“四大名家”的“凫(fu)绿”最为出色,具有“一泡香、二泡浓、三泡不减味、四泡味亦醇”的特点,被誉为“屯绿之冠”,扬名内外。
凫绿就是屯绿中的一种,由祁门凫峰乡炒青绿茶简称而得名。
凫绿形纤细美观,条索匀整壮实,色绿带灰有光泽,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厚醇和,深受消费者青睐。
屯绿之所以品质优异,主要是由于它们产地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除具备一般茶区气候温润,雨水充足,土质松疏等条件外,还具有山高谷深云雾多、溪涧遍布湿度大、林木茂盛水土好等特点。
(凫绿茶园)
此外,当然还有精湛的制作工艺。
凫绿的传统制作,相当讲究。
制作工艺流程可分三十七道工序,有几百种变化,须经十四天方可制成。
制作时,做到“现采现制”,通常是午前茶,午后制;午后茶,天黑制。
杀青时要高温快速,火候要掌握得准,锅温由高到低,投叶量由少到多,炒速由快渐慢;
揉捻时掌握分寸,嫩叶要“轻压短揉”,老叶要“重压长揉”,既要揉紧条形,又不能过度。每一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要求。
如今,凫绿多采用工业机械化生产,流程从贮青、杀青、揉捻、二青、三青,到煇干。
一般的屯溪绿茶,呈现叶绿、汤清、香醇、味厚的品质特点。
(采摘鲜叶)
与之相比凫绿的汤色更加清绿明净,无苦涩味,尤其耐冲泡。
如此看来,“一泡香、二泡浓、三泡不减味、四泡味亦醇”是对凫绿最通俗易懂的感官表达了。
彼时中国茶叶出口已颇有规模,加上当时松萝茶名气不小,价亦高,于是附近州县所产绿茶,皆托松箩之名以出口。
与此同时,祁门另一个名茶也在同时兴起——安茶。不过安茶在祁门茶的历史上也就显赫一时而已。
(安茶)
茶叶也有自己的命运。
随着战局发展,出口之道被占,交通梗阻,以致祁门茶叶大量滞销,无人问津,其中经营绿茶的茶号仅存一二家,祁门茶业由胜转衰,跌至谷底,直到抗战胜利后,祁门茶业才稍有恢复。
(已废弃的祁门老茶厂)
现在虽说绿茶的名声没有祁门红茶大,但从总量来说,祁门绿茶产量仍然大于红茶,这仍可见绿茶的魅力所在。
试问谁又能忘得了清香茶汤在口中回荡的神驰心怡之感呢?
作者 | 茶道君
图片来源 | 部分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